咸丰四年末(1855年),太平军在翼王石达开的指挥下,于江西湖口大败了曾国藩的湘军。这一战不仅彻底改变了太平天国在战场上的颓势,还让曾国藩几乎感到深深的耻辱,恨不得为自己的失利辞职谢罪。面对湘军大败,曾国藩没有更多选择,只能选择固守南昌孤城,等待着外界的援助。
当时正在家中丁忧的曾国荃得知消息后,立刻向湖南巡抚骆秉章请示,要求出兵支援哥哥。他不仅迅速行动,还挑选了三千名精锐的死士,组成了一支高效的队伍。这支队伍的筹建得到了吉安知府黄冕的资金支持,因此,队伍被命名为“吉字营”。黄冕不仅是出资者,而且还希望通过这支队伍夺回吉安府,以便顺利走马上任。为了感谢黄冕的帮助,曾国荃决定将吉字营的首次战斗定在吉安。
此时,太平天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内乱,领导层各自为政,争权夺利。由于各路大臣忙于政变,江西战场上的局势并未得到及时关注。正因如此,曾国藩才得以避免彻底的失败和灭顶之灾。
吉字营的出发恰逢太平天国内部动荡。太平军的高层纷争使得曾国藩能够喘息并准备反攻。而吉安的战事则由石达开主导。1856年3月,石达开以湖口一战的威名攻克了江西的重镇吉安,为了守住这座城市,石达开指派了翼殿麾下的悍将傅忠信率部驻守吉安。接着,石达开继续向前推进,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连克江西的八府四十二县。曾国藩孤守南昌,形势岌岌可危,几乎陷入绝境。
展开剩余72%关键时刻,天京城中的东王杨秀清伸出援手,救了曾国藩一命。当石达开准备彻底攻下南昌时,杨秀清下令石达开暂时回师去攻破江南的大营。得以喘息的曾国藩如释重负,他随即指挥湘军展开反击,并开始对留守在江西的太平军展开反攻。
然而,太平天国高层的内部斗争愈加激烈。除了远在前线的豫王胡以晃外,其余诸王都卷入了这场政变。最终,韦昌辉先是杀害了杨秀清及其家人,然后又铲除石达开在天京的亲属。洪秀全在石达开的压力下不得不处决了韦昌辉和秦日纲。大内乱令太平天国精英损失惨重,曾国藩岂能错过这个绝佳机会,湘军迅速对江西太平军占据的领土展开了全面反攻。
就在这个时刻,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已抵达吉安城下。除了吉字营外,湘军的王錱部和周凤山部也加入了进攻吉安的行列。与此同时,国宗杨辅清和杨益清兄弟也在都昌和新城一带驻扎,他们因石达开支持杨秀清平反的态度而极为感激。当傅忠信请求他们支援时,兄弟俩毫不犹豫,立即派兵拦截了王錱部。
吉安战役中,傅忠信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,他用少数兵力牵制住了曾国荃的部队,自己则亲自带领主力猛攻战斗力较弱的周凤山部。周凤山的部队在傅忠信的猛烈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,周凤山带领着仅剩的千余名残兵狼狈地逃回了南昌。
尽管傅忠信取得了初战的胜利,但他依旧无法改变太平军在江西战场上的劣势。随着胡以晃的病故和翼王岳父黄玉昆的阵亡,太平军在江西所控制的城池所剩无几,除了吉安和九江,其他地方都已丧失。此时,石达开已经离开了天京,带领大军远征,尽管他此时在江西活动,但面对围困的九江和吉安,石达开对援救并不感兴趣,甚至对吉安的得失也置若罔闻。这令傅忠信的士气大受打击,感到极为孤单。
曾国荃看准时机,立刻组织兵力发起对吉安的强攻。然而,傅忠信并非易与之敌,即便孤军作战,他依然多次成功抵挡了曾国荃的进攻。面对强攻无果,曾国荃决定扩大吉字营的队伍规模,并着手准备围困吉安城的长期战役。
为了彻底切断太平军的援军并削弱其反击力量,曾国荃在吉安周围挖掘了两条宽深的长壕,这样一方面可以阻止援军到达,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压制太平军的反扑。这一围城计划让吉字营成功将吉安围困了超过一年。
直到1858年4月,李续宾部攻下九江,太平军在江西的唯一据点吉安也难以再守。更糟糕的是,吉安城内的太平军将领李雅风和翟明海因言语不合爆发内讧,李雅风愤怒之下杀害了翟明海,导致双方内部大乱,人员互相残杀。曾国荃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,指挥吉字营杀入城内,并经过激烈的战斗,彻底击溃了太平军。只有少数士兵在傅忠信的带领下成功突围,其他将士则全数被杀,李雅风也被曾国荃亲手擒获。
这场吉安之战为曾国荃的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他也在此战后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战法,这套战法在日后的安庆战役和天京之战中,都为他赢得了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